阅读历史 |

第27章 收服张全义(1 / 2)

加入书签

朱温收服张全义这件事发生在光启三年(公元888年),事件的主要线索就是朱温帮助张全义打败了李罕之和河东的援兵,此后张全义便一心一意的跟着朱温。这一次主要也是两个人,一个是张全义,一个是李罕之。张全义,字国维,濮州人。原名张居言也有史书记载说是张言,后来屡次改名。但是张全义这个名字是大唐皇帝赐的,所以后人在研究他的时候,直接称呼他为张全义。他的出身和朱温一样,先前都是跟着黄巢,后来投降了朝廷。张全义当时在黄巢的大齐政权中还是非常受重用的,被黄巢任命为礼部尚书兼水运使,是黄巢手下的重要政府工作人员。后来黄巢失败了。他投降了河阳节度使诸葛爽,而后僖宗皇帝赐他新名字“全义”,从名字上来看,和朱温是一个辈分,所以后来他依附了朱温后,主动要求朱温给他换个名字,虽然有溜须讨好之嫌,但是这个人还是很识时务的。一开始在诸葛爽的手下时,受到了器重,成了诸葛爽集团内部的实权人物,所以等到诸葛爽死了之后,他和大将刘经推举诸葛爽的儿子诸葛仲方继承河阳留后。但是一山不容二虎,大权被刘经掌握,张全义遭到了刘经的排挤。李罕之,陈州项城人(主要是现在的河南省沈丘县)。世代贫农出身,年轻时候为了混口饭吃,出家当了和尚,但是那年头和尚也不是好混的,据说他曾经整整一天没有化到一点缘。可能他真的与佛无缘,干脆撕了僧衣,把钵盂砸了,落草为盗。后来黄巢来了,他跟着黄巢南征北战,渐渐得到重用。等到黄巢在和高骈交战的时候,被张璘屡次打败,李罕之就在这个时候投降了高骈。高骈推举李罕之为光州刺史,但是好日子没几天,秦宗权看李罕之实力不强,于是决定兼并,那时候秦宗权还没有投降黄巢。李罕之的老本被打残了。于是回到了项城老家,招兵买马准备卷土重来。招了兵,有了资本,也要找到好老板才行,此时他看上了河阳节度使诸葛爽,于是带着他的那些新兵前去投靠。诸葛爽对他也是相当不错,让他做怀州刺史,此后抗击魏博军、抵御秦宗权,打了不少仗。他的老板说实话对他真的不错,不久举荐他做了河南尹兼任东都洛阳留后。在洛阳,李罕之干了一件改变他一生的一件事。可能大家还记得当时李克用被朱温阴了一把之后,立刻就回太原去了,但是中间到了洛阳却受到了李罕之的隆重接待,吃的睡的都安排的好好地。这让刚刚遭了难的李克用感动的一塌糊涂,对于李罕之的表现非常满意。后来河阳大将刘经(此时诸葛爽已死,诸葛仲方年幼,刘经掌握大权)觉得李罕之是个威胁,决定干掉他。这一次张全义作为河阳的大将也参与了战斗,但是他一直遭到刘经的排挤,怎么会好好的听命,反而和李罕之偷偷联系,最终上演了一出无间道,张全义和李罕之联合进攻刘经,虽然最终失败,但是他们两人还能占据两州自守。就在这时,秦宗权派孙儒也来凑热闹,攻下了河阳,随后准备进攻张全义和李罕之。但是此时朱温却帮了他们一个忙,朱温在汴州击溃秦宗权主力。孙儒听说后,急忙撤退,准备防守洛阳等地。此时李罕之的一张王牌出动了,那就是李克用,一封求援的书信,李克用派来了大军配合李罕之追击孙儒,顺势收服河阳、洛阳等地,随后李罕之成了河阳节度使,张全义成了河南尹。此时张全义和李罕之的关系还是很好地,共同经历过患难,而且出身和经历还有类似之处,于是歃血为盟,休戚与共。不过李罕之这个人有勇无谋,脾气火爆,虽然占据了河阳,但是却不会经营,更不懂为政之道,只是四处剽掠。但是反观张全义到了洛阳之后,鼓励农耕奖励生产,很快恢复了经济,食洛阳成了当时有名的富庶之地。不过李罕之没粮食吃不可能一直饿肚子等死啊,他见张全义发展的不错,就找张全义要粮食,张全义自然是无有不允,他在洛阳,想要自保很不容易,所以他必须和李罕之好好搞好关系,但是另一方面他和朱温的关系也要保持,可以说此时的张全义在中原的位置还是比较微妙的。李罕之虽然拿了张全义的粮食,结果不但不感激,而且还越发的看轻他,曾经他就公开说过:“张全义不过是一个只会种地的老农民罢了!”

而且李罕之不仅是一个不知感恩,而且还是一个是索取无度的家伙,没粮食就找张全义,自己守着诺大的河阳,就是不经营。张全义表面上虽然对于李罕之很恭敬,有求必应,但是心中已经将他恨上了,只是这个人善于隐忍,城府很深,不表露出来而已。这就是张全义和李罕之原本亲密的关系产生裂痕的原因。一直到了文德元年(公元888年),刚从张全义这边得到粮食的李罕之率河阳主力进攻河中王重盈。王重盈是王重荣的弟弟。河阳军一路势如破竹,河中军抵挡不住,王重盈就想到了张全义,虽然张全义一直对李罕之有求必应,但是他可不相信张全义真的是心甘情愿的。结果刚刚和张全义联系,张全义立刻就同意了,晚上带着河南的主力偷袭河阳,结果自然是没有悬念,李罕之做梦也没想到懦弱无能的老农民张全义竟然敢主动进攻他。最终李罕之一个人逃了出去,投奔河东李克用寻求帮助。此后张全义自称河阳节度使,占据河阳。但是不久,李克用派遣将近三万大军帮助李罕之收复河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